圣道VS迷误四例
哲学路线在其邪恶基础上产生的恶果与先知传统在其健全基础上产生的善果天差地别,例子成千上万,为了阐明真相,我们只列举四例加以比较。
第一例:在人类的个人生活中,圣道的既定原则之一是学习真主的美德,就是使人成为真主真诚的仆人,以真主的美德装修自己,放下自我,真心承认自己的无能、贫困和缺陷,依赖真主的保护。
与此相比,哲学家设定的人类追求完美的终极目标是“效法自在者”,这一判断抛弃人与生俱有的无能、软弱、贫穷和需求无度,忽视永恒、大能、强大、富足、至尊的必然存在之主,忘却创造者与被造者的本质!
第二例: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圣道的原则是合作互助。合作是维护宇宙的法则,从日月到动植物,你看植物帮助动物,动物帮助人类,甚至食物分子帮助身体细胞,各个成员彼此相互协作。
相比之下,在社会生活领域,哲学路线的无视合作原则,背离人类慷慨、怜悯的天性,宣布冲突原则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基于某些人滥用人类天性中的动物属性,行事不义、野蛮、残暴,哲学家受其迷惑,深陷歧途,普遍接受丛林原则,竟然将这种“冲突”视为统治万有的法则,愚蠢地宣布:“生命就是冲突和斗争”。
第三例:在认主学领域,先知传统最杰出的成果就是坚持“单一的存在只能源于独一者”,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分门别类,每类事物都具有别于其他事物的单一特征,具有单一特征的单一存在必然出自独一创造者的创造。
在这方面,古代哲学的信条是“元一出自太一”,即一物只出自一个本体,然后其他事物再通过被创造的事物而相继产生。这个信条赋予存在的因素和媒介某种主权,殊不知造物主对于万事确是全能的,他绝对富有,无求万物,无需无能的中介!那些哲学家们深陷迷误,他们为造物主设置一个名为“第一理性”的被造物,为其赋予部分至尊主宰独有的主权和属性,将祂的诸多主权分配给种种媒介,从而打开了通向严重以物配主的迷误之路。
古代病态的哲学原则中哪有众先知所坚持的认主独一的信条!那些哲学家的原则和信条被以物配主所污染,被迷误所糟蹋。当将两种传统加以比较,你就会明白,连那些最优秀的“照明学派”(Ishraqiyyun)哲学家和智者都说出这种谬论,那么,等而下之,那些在哲理和智慧远远不他们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更是何等荒谬?
第四例:圣道智慧有一项原则,每个存在,特别是生物的被造都有很多目的和智慧,其智慧的成果和目的多如树木的果实。通过一则尊贵的经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一点。
“无一物不赞颂他超绝万物 ” (《古兰经》17:44)
这说明,凡事都有存在的目的和智慧,如果被造的目的和智慧只有一项属于被造,那么千万项属于造物主。每一件事,比如一个水果存在的智慧和目的,其数量多如树上所有水果的总数。
对这一命题,哲学如此陈述:“每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其被创造的目的和智慧归于被造者自身,也就是说,事物存在的目的为人类,为人所用。”这条规则剥夺了被造物本身存在的许多智慧,犹如把芥菜籽般微小的果实给予一棵参天大树,使一切存在成为毫无意义的游戏。
和圣道的正义相比,那邪恶的哲学玷污了一切存在,荒谬不堪,其智慧何在?
对这一命题,我们已在《箴言》之十中作过详述,这里只作简单阐述。
根据以上四例,读者可以此类推,按此比较数千数学说。我们在《箴言集》末篇《闪光》中提到了其中一部分。
(迪月译自《箴言》三十·一·九)